为深化课程改革,推进以大单元学历案为载体的素养导向的课堂变革,推进AI循证教研实践,助力教师成长、教研组建设和学校发展,金马学校在教师发展中心和课程发展中心的精心组织下,开展了“第十届金石杯AI循证赋能教研”绿色课堂教学展评活动。
本次赛课活动以教研组为赛课单位,按“课前概述+课例展示+现场答辩”的三段式教研模式展开。
六年级语文组
六年级语文组由漆思婕、牟晓婉、鞠敏三位教师代表参赛。
漆思婕老师立足大单元教学视域,从单元设计说明、观察量表的开发和使用、基于证据的课堂改进三方面对单元的整体设计与研究进行课前概述。
牟晓婉老师以《两小儿辩日》进行课例展示,通过三大策略落实大单元理念:1. 情境建构:创设"AI穿越对话"沉浸式场景,以数字技术搭建古今对话桥梁;2. 思维可视化:运用"辩日观点表格"系统梳理文本逻辑,培养思辨能力;3. 深度学习:组织"分角色辩斗",通过"观点提取-逻辑重组-创意表达"三阶训练,实现语言建构与思维发展的共生共长。
鞠敏老师根据评委提问,结合课例研究、课堂观察等方面进行深入浅出的现场答辩。
五年级语文组
五年级语文组由廖一丁、曹婷婷、张倩三位教师代表参赛,围绕《跳水》一课进行了课前概述、课例展示、现场答辩。
课前概述环节,廖一丁老师围绕“基于思维提升的小学语文课堂提问策略的研究”研究主题,从单元语文要素的分析、学情的了解、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详细阐述。
课例展示环节,曹婷婷老师巧妙创设“小小侦探开启神秘破案之旅”的情境,充分调动孩子的兴趣,在清晰的任务指令下梳理人物故事、界定事故责任、思维还原聚焦脱险、感受船长形象,紧扣单元主题“思维的火花”,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。
现场答辩环节,张倩老师以“如何用语言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”为题,结合单元研究的主题、课程活动设计意图、观察量表呈现等多方面进行了答辩。
中段数学组
中段数学组由苏婷、许婷、陈娴婷、赵颖几位教师代表参赛。
课前概述环节,苏婷老师、许婷老师围绕“聚焦等量关系,让‘模型意识自然生长’”的主题,从数学要素的分析、学情的了解、实践过程中存在问题以及解决方法进行详细阐述。
课例展示环节,陈娴婷老师以跷跷板游戏导入,引出“等量关系”的概念;随后在小组合作中,探索建模; 接着通过对比“等量关系”和“具体数值计算”, 辨析概念,深化理解;最后在曹冲称象的故事中,应用迁移,解决实际问题。陈老师以引导学生理解等量关系,培养学生数学模型意识为核心目标,真正做到让学生“站在课堂中央”,掌握如何用数学的眼光观察世界。
现场答辩环节,赵颖老师以“多元表征能力——聚焦模型意识”观察量表的开发为主题,阐述了课堂观察量表的开发思路,用画“正”字的方法进行实时记录,并予以分析,最后结合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要求进行了答辩。
美术组
美术组由曾桢、刘江跃、邓苗星3位老师代表参赛。
课前,曾桢老师从整体设计说明、AI技术赋能课堂、学生活动观察量表的开发与优化、未来驱动方向四方面进行课前陈述。
课中,刘江跃老师展示课例——二年级《画夜景》,以童谣入境、任务导学、创意实践为主线,以本土资源厚植文化情怀,将技法学习融入审美探究,充分体现“以生为本”的美育理念,为观摩教师提供了“以美育人”的鲜活范本。
课后,答辩环节时邓苗星老师以“在课堂中实施审美感知和艺术表现的路径”为题作阐述,为美育实践提供创新思路。
教以潜心,研以致远。本次金石杯赛课活动,融合AI技术赋能课堂观察,充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潜能,更搭建起教师专业成长的阶梯,为教研改革注入智慧动能,精准推动金马学校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。

图文:各教研组
编辑:陈宇瀚
一审:张燕明
二审:张琴
三审:杨永忠